金华合同纠纷律师

联系电话:13819919323
律师信息
赵炳贤-金华合同纠纷律师照片展示

赵炳贤律师

  • 律所:

    浙江丹溪律师事务所

  • 电话:

    13819919323

  • 地址:

    浙江省金华兰溪市振兴路508号B座1002室

您的位置: 首页> 文章详情

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员心理、行为分析及对策

添加时间:2016年1月10日 来源: 金华合同纠纷律师   http://www.tjjtpclvs.cn/
  摘 要:在交通事故中,被困人员的心理状态变化相当快也是相当复杂的,他们的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否生还。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交通事故中被困人员的心理状态、影响因素及调整方法,这不仅可以提高交通事故中被困人员的生还率及救援效率,而且对救援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交通事故,心理,救援
  一、前言
  众所周知,交通事故的危害性极大,当今世界上每年约有50多万人死于交通事故,1000多万人因交通事故而受伤,甚至成为残疾,同时在经济上也造成巨大损失。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达数十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则难以估算。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事故呈不断上升趋势,从我国近几年的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资料看,我国的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交通事故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往往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尤其是对被困人员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创伤。事故中,被困人员的心理状态不仅会直接影响救援人员的心理和救援行动的展开,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理变化将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否生还。
  二、交通事故发生的机理
  从事故致因理论分析,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处于复杂环境中高速运动的人机系统。系统中的因素(人、车、路)由于自身特点和相互间的作用,会产生失误或故障,从而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车、路、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相互组合,引发人机匹配失衡,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产生。
  三、公安消防部队交通事故救援指导思想
  对于公安消防部门来说,交通事故救援的宗旨就是尽快、尽可能多的营救出被困人员,减少人员的伤亡。医学认为,交通事故中受伤人员一般情况下交通事故受伤者的死亡发生在三个不同时期。第一死亡高峰发生在碰撞瞬间,常常死于脑或中枢神经系统、心脏、主动脉或其他大血管的损伤,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死亡约占该阶段死亡人数的50%,约占所有车祸损伤的5%,并且很难用医疗手段来改变其死亡率。第二死亡高峰发生在事故后一或二个小时之内,死亡原因是严重的头部、胸部、腹部和其它明显的大血管的损伤,这一高峰约占车祸损伤的15%,在具有先进外伤救护条件的发达国家约占事故死亡总数的35%。在我国因救护工作较差,约有80%的事故死亡是在事故发生的瞬间和伤害后的一、二个小时内,因此尽早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可提高生存率。第三个死亡高峰是在入院后30天内,主要原因有脑死亡、器官功能衰竭和无法控制的败血症,在发达国家即使有良好的医疗条件也无法降低该阶段的死亡率。发达国家约有15%的事故受伤者在这一阶段的后期死亡,我国很多地区医疗设施不完善,这一时期的死亡比例会更大。因此,救援行动和灭火战斗一样,在严密分析,寻找合适救援方案的前提下必须坚持速战速决。所有参加救援行动的人员,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展开救人工作,并将各种仪器装备发挥到最大效能,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抢救出被困人员。若被困人员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同时,救援人员能及时了解被困人员的心理状态,并针对不同的心理加以疏导,将会从很大程度上降低救援工作的难度,从而,加大被困者生还的机率。
  四、交通事故中被困人员的心理状态分析
  人的活动被理解为心理的外部表现,人的活动方式被理解为心理的外部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是人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人的心理素质的差异,使人们在相同的环境下心理活动不同,客观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引起人的心理活动的变化。交通事故中被困人员的心理可认为有以下特点:
  1、应激心理
  应激状态是人体在遇到出乎意外、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由于交通事故是突发的,事先没有预兆,当事故发生的时候,多数人员大脑会在瞬间保持空白,甚至有部分人员还没意识到事故,就已经受伤被困。他们的心理有着一个高速的转变过程,从安全、愉快迅速转变到面对死亡。面对如此激烈的变化,许多人难以承受。事故现场那种极度难忍、充满恐怖的高度紧张的情绪、混乱不堪的场面会给人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引起心率、血压、肌肉紧张度发生显著变化,并导致情绪产生高度的应激反应。所以交通事故中,被困人员最先表现的心理状态就是应激状态。在应激状态下,由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差异,则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多数人在应激状态下,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强,使人的机体处于最充分的动员状态,其大脑运转迅速、异常活跃,思维的逻辑性更强。这时人的身心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而表现在行为上则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眼前的险情,采取果断的措施保护自身、他人或财产的安全,尽最大限度地对付与战胜紧急的局面。还有部分人在应激状态下则会变得意识狭窄、思维混乱,发生感知和记忆上的失误,做出不适当的反应和种种异常举动。应激是人适应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突然的、急剧的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但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人,将大大消耗体力与精力,因此在整个交通事故中的被困人员往往挣扎到最后都是筋疲力尽。
  2、急躁心理
  交通事故后,车体一般为变形,被困人员一般有着不同程度的受伤,身体形态扭曲并处于狭窄空间内。营救过程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生理加心理的考验。在被困的时情况下,他们可以说是身心疲惫,度日如年,当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眼睁睁地去面对不愿意面对的事实时,人就会变得急躁。处于被困状态下的人员,当发现无论自己怎么挣扎也无济于事时,就会表现出这种急躁的心理状态。急躁会使人思维混乱,最终导致洞察力、思维能力下降,考虑问题不周全,行动失去目的性而一味蛮干,结果只能是越搞越糟,使得自己身心疲惫。更重要的是,这种急躁的心理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如果被困人员在被营救的过程当中表现出急躁的心理,营救人员也会不自觉地被感染,彼此相互影响,急躁之下难免忙中出错,对于救援双方来说是欲速则不达的。
  3、不安心理
  当人们对所面临的事物失去信心时,就会对某些情况产生茫然的预感,在情绪上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常常表现出忧虑、焦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上叫做不安心理。交通事故中当被困人员对自己的努力失去信心时,就会出现这种心理。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们同时在生理上表现为头晕、冒冷汗,严重的会表现出心悸气短、胸部紧缩、脸色苍白、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在被困的状态下,上述这些反应对于维持个人的自身生存是非常不利的,比如对于有心脏病的人来说,在这种状态下,就有可能不等救援人员到来,因心脏病发作而死亡。
  4、恐惧心理
  恐惧是在可怕的、危险的情况下而发生的紧张的情绪反应。当人们所面临的事物超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极限时,就会产生恐惧。由于交通事故现场一般情况比较惨烈,剧烈的碰撞、翻滚、爆炸会造成人员的迅速死亡,场面比较血腥,当被困人员经历长时间的自我挣扎也未能脱离险境,在急躁、不安的情绪过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恐惧心理是人们在遇到危险情况下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往往很容易就能把人击垮。处于恐惧心理状态下的人们,其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强烈的恐惧或持续的恐惧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多会发生危害。如恐惧会使人知觉迟钝、肌肉紧张、手脚发软、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短促、全身冒冷汗、脸色苍白、四肢无力,甚至导致某种疾病的发生。不仅如此,恐惧往往使人的智力效应下降。在恐惧的心理状态下,人的思维判断能力下降,思维灵活性降低、记忆准确性降低,并可使行为失调。特别是,恐惧的心理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延续性。一方面恐惧心理会感染周围的人群,形成一种恐惧的氛围。营救的过程当中,被困人员的恐惧心理有可能会感染救援人员,双方互相影响,后果不堪设想,这就要求救援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恐惧心理都会在当事人的内心深处留下巨大的阴影,只要一想到当时的情形就会谈虎色变,不自觉地感觉到内心紧张、出冷汗、手脚酸软等现象,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5、绝望心理
  绝望是当一个人面临困境而自身又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仍无法改变局面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交通事故中,如果被困人员身体受到严重伤害,特别是大量出血并经长时间挣扎或经过较长时间救援仍未脱离险境。这时,他身体已处于极度虚弱,心理上感到万念俱灰,从而产生绝望的心理。这是一种最可怕的心理状态,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的人,就会失去继续生存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就会失去人固有的求生的本能,自身所有的机能都会下降,正所谓“哀大莫过于心死”。如果被困人员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很有可能在救援行动成功之前就会死亡。
  五、交通事故中被困人员形成不良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主观因素:
  (1)心理调节能力差。处于被困现场的人,当看到平常依赖并熟悉的环境面目全非时,便失去了对环境的依赖性,产生了大难临头的感觉;
  (2) 生理素质差。由于交通事故的突然性,使被困者无所适从,身处严重变形的车厢,能够存活的空间狭小、周围血腥的场面和浓烈的死亡的气氛会使被困者呼吸困难、反应迟钝,迟钝的心理表现,导致记忆力和判断力下降。由于挣扎及呼救消耗了很大的体力和精力,加之生存空间狭小,使受灾者大脑供氧不足,思维活动受到限制,致使记忆力和判断力下降。
  2、客观因素:
  (1)灾情发生的突发性。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使环境转瞬面目全非,使人们心理压力剧增,以致突破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使行为个体失去理智的控制,造成行为失控;
  (2)经过剧烈碰撞和翻滚使得被困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受伤,尤其是开放性伤害使得被困者大量出血,或者被困者头部受到严重伤害,极易造成休克,使救援难度增加;
  (3)灾情环境的感染性。交通事故过程当中,人们的紧张情绪影响到其他人身上,反过来又加剧个体的情绪时就造成了情绪感染的高潮,造成了一种大难临头的紧张气氛,使人的心理素质受到影响,出现了一些对安全获救有影响的错误行动;
  (4)救援过程的持续性。交通事故的救援工作要求救援人员不仅要讲究战术,更重要的还要讲究技术,不能蛮干,从发现被困者到把这个人安全救出需要数小时的时间,有时候时间会更长些。当时间稍长时,被困人员就会失去耐性与信心,乃至急躁和失望。
  六、交通事故中被困人员的心理调整
  1、自我调整
  通过上述分析及大量的事实证明,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若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自救行为,常能避免死亡而最终获救,那么临场该如何自救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措施:
  (1)要保持理智和清醒。其实,人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方式,既与个体特征有关,也与训练有关,平时加强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应付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心理素质较差的个体进行这种训练,是非常有益的。但至今为止,人们对此方面的训练还不够重视。
  (2)要正确判断,果断决策。事故发生后可先进行几秒钟思考,对危险的来源、性质和正确应对方式迅速做出正确判断。
  (3)要坚持忍痛自救。要活命就要忍受眼下最大的痛苦,自救行为要一直进行到获救为止。
  (4)要保持体力。不要做无谓的挣扎,消耗体力。在被困的时间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的与救援人员交流,保证救援人员随时掌握情况。
  (5)要随时保持强烈的求生欲望,谨防心理崩溃。面对灾难时要求被困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因素,遇事沉着冷静,心理上保持高度的生存期望。因此,千万不能灰心绝望,要坚信自己能自救或获救,动员全身的巨大储备能力,有效应付当前的困境,等待生命的转机。
  2、救援人员对被困人员的心理疏导
  在救援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不断观察被困人员的行为及面部表情,根据上述分析的交通事故中被困人员所能存在的心理状态,猜测被困人员的心理,并及时加以疏导,这对成功营救是非常有利的。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善解人意、体察入微。首先要询问被困人员的受伤部位,及他的感觉,当发现被困人员有悲观、焦虑的情绪时,要及时给以安慰,告诉他不要着急,要保持体力,并保证一定能把他就出。同时,在适合的时机给与积极的心理暗示。
  (2)真心相助、和蔼可亲。在救助的过程当中,为安全起见,有时救援工作会持续很长时间,在这期间,被困人员难免会表现出急躁的情绪或出现过激的行为及言语,这时,救援人员一定要表现出极好的耐性,不能大声训斥,应想尽一切办法安抚被困者。
  (3)积极主动、关怀备至。在救援的过程当中,救援人员应主动与被困人员进行交谈,不断交流,边救援边询问,不仅可以分散被困人员的注意力,而且可以通过交流了解救援工作应从何处开始动手、如何动手、注意事项,还可以了解在救援的过程中是否对被困人员造成了二次损伤等等。
  七、实例分析
  下面笔者就以京珠北高速公路2.13特大交通事故抢险救援为例,分析心理调整对于抢险救援工作的重要意义。2月13日13时59分,广东韶关乳源县境内京珠北高速公路xx路段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辆车牌号为鄂f28519的大货车与粤x33212的面包车相撞,由于车速较快,两辆车滑出50多米远,冲断高速公路护栏,跌入高速公路下沿的农田内。消防官兵火速赶往事故现场进行救援。到达现场后,现场一片混乱,两辆肇事车辆已经严重变形,到处都是散落的尸体和尸块,场面十分血腥和惨烈。消防官兵很快将面包车内的3名生还人员救出。货车内的三名人员有两名仍然意识清醒,另外一名已经死亡。在对这两名被困者救援过程中,发现两名被困者情绪十分激动,不停的发出呻吟,并努力挣扎,试图自救。但由于车体严重变形,被困者甲身体呈s型、头朝下被驾驶台挤压住胸部并多处受伤。被困者乙下肢被变形的车体挤压,并有大量失血。其中,甲由于受伤和长时间身体扭曲以及车体对胸口的挤压而造成呼吸困难;乙则由于不断的挣扎使得受伤部位疼痛难忍,出血加剧,加之看到周围散落的尸体和尸块心理更加紧张和害怕。在多次挣扎无效后,开始表现的面部苍白,反应迟钝。面对这种场面,救援人员一边组织开展救援工作,一边由一名消防官兵对两名被困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救援人员开始与被困人员进行交谈,不断交流,询问了他的身体被挤压和受伤的部位以及感觉如何,并不时地对被困人员给以安慰,告诉他不要着急,要保持体力,并保证能将他们救出。边救援边询问,有效得分散了被困人员的注意力,而且通过交流了解到受困者状况,为救援方案的制定和工作的展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由120医生对被困人员进行输液,这样不仅从生理上保证了他们生命的延续,进而给了被困人员积极的心理暗示。经过心理疏导,两名被困人员开始表现的比较冷静,并主动配合救援人员开展工作,最终将两名被困人员成功救出。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交通事故救援中,被困人员的心理状态变化是相当复杂的,他们的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否生还。因此,在交通事故的救援过程当中,若被困人员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强烈的求生欲望,救援人员若能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这对救援工作是极其有利的。由此可见,在交通事故救援工作中,研究被困人员的心理是非常必要的,这将对消防部队在交通事故抢险救援行动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联系电话:13819919323

Copyright 2018-2024

金华合同纠纷律师

版权所有| 国家信息产业备案 网站支持:中国大律师网